中华时报
关闭

中华时报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虚假新闻》:社交网络与新闻正义

和石原里美、新垣结衣比起来,拿着大石静的剧本演过一回《卖房子的女人》的北川景子并没有那么迫切的转型的需求。北川景子从三十岁起似乎就一直在演职业上班族女性,做狗仔的、做检察官的、做法医的、卖房子的,不论是菜鸟新人还是有经验的熟手,大多都很理性、倔强且执拗。

日本当红编剧野木亚纪子用《非正常死亡》帮助石原里美完成了电视形象转型,在播的《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能不能实现新垣结衣的转型还是未知数,反正两集特别连续剧《虚假新闻》并没有在北川景子近几年的电视形象基础上做出任何突破。

和野木亚纪子执笔电视连续剧中常见的自我剖析、自述心事、展示人物的惯用手法不同,《虚假新闻》的戏又急又密,人物被快速推进的剧情赶得团团转,角色不过是推动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棋子,没有自我展示的空间。所以,《虚假新闻》的选角都是贴合着角色身上的标签来的,女主角理性又倔强,风暴中心的当事人窝囊又老派,留在传统媒体的男同事热血又正直……类型化的故事,当然要被类型化的演员来演。

新闻、律政、司法是美剧类型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电视剧,野木亚纪子表现法医工作的电视连续剧作品《非正常死亡》就非常具有美剧的特质,节奏快,剧情向前推进的过程起伏大,抒情说理都很克制。《虚假新闻》也没有采用日剧的常规范式,节奏非常快,虽然没有给人物塑造留下什么空间,但好处也非常明显——没有口号、没有长篇大论的鸡汤或鸡血理论,没有街头突如其来的奔跑……或者说它并没有试图迎合日剧主流收视群体的偏好,剧情衔接流程,段落起止都爽快利落。

分成上下两集的《虚假新闻》讲述了日本媒体完成产业转型和分化一段时期之后,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媒体与大企业及政客利益之间的关系。

上集从社交网络上揭露老牌方便食品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热门话题入手,展示了一个有瑕疵的产品质量网络“投诉”从个人行为发展为社会运动的,中间伴随着网络话语的歪曲和暴力的生成过程展示,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转的过程。女主角作为媒体这一“第四种权力”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既是积极探求真相的行动者,也是不断被幕后主使用来“带节奏”的棋子。

下集从现象层面上升到更加深刻的社会层面,以上集中被大型食品集团合并的老牌食品厂雇佣海外劳工为切入点,展示媒体人出身的政客如何通过勾结大企业攫取利益、如何为大企业展开保护伞,虚伪的政客和资本又是如何掩盖自己的行为的。而这一过程中,仍然怀有理想和职业操守的媒体人再次成为揭露与反抗的英雄。

北川景子饰东云树

因为处于不同环境下,《虚假新闻》上集的故事对于中国观众的刺激,或许要比与政治纠缠不清的大企业财经报道型故事强烈许多。换个角度来说,即便以上集结尾最后一次反转作为整个故事的终点,《虚假新闻》仍然具有社会意义。

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且互联网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刺激用户分享个人信息的今天,传统的“公众人物”的定义已经被改变。以资本为依靠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推出新的概念来扩大“公共空间”的范围,原本被视为个人自留地的社交网络账户也被纳入公共空间中去,任何发言都不再是自言自语,而是对公众展开的演讲和评论。

在公共空间不断拓展边界的过程中,新媒体成为了第一批淘金客,互联网公司也从中攫取了庞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作为基本人权的言论自由和作为基本民事权利的个人隐私权,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因网络发言遭致辱骂、被人肉搜索的情况从未被遏制,一直在恶化。所有人都是公众人物的后果,就是所有人都失去了表述的自由和基本的安全感。

这个主题社会性是深刻的。问题在于,对于编剧本人而言,或许止步于批判网络暴力和作为新闻载体的网络对于“第四极权力”权威性冲击,并不是最想要表达的结论性的东西。

《虚假新闻》的宣传活动上,野木亚纪子表示一直都有做媒体题材电视剧的想法,但着手写作《虚假新闻》之后却时常感到悔不当初。她纠结的原因在于如何平衡虚构的故事和现实的真实性,最后她选择了偏向现实。这种价值取向转化成故事,就成了展示现象,将媒体的矛头对准标准的公权力型公众人物,以实现新闻正义。在这个悬念丛生、不断反转的故事中,只有被包装成现象描述的蜻蜓点水般的批判。

如果将《虚假新闻》延长到正常日剧的长度,就能够给剧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展开的空间,然而两周电视短剧的长度,想要广度又想要高度的话,就很难实现内容的深度解读。尽管如此,《虚假新闻》还是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文本,随手抓一个细节都可以拿来做一篇新闻学论文。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