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
关闭

中华时报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因水结缘的澜湄国家期盼共收“渔”利

新华社武汉11月5日电(记者侯文坤、黄艳)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柬埔寨、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因水结缘的澜湄六国,眼下正期盼通过进一步交流合作,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资源保护。

由中国农业农村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牵头承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澜湄流域生物资源保护分论坛4日在武汉举办。数十位来自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的渔业官员和水产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发展可持续渔业,共建和谐澜湄”。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交汇点,地缘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水系鱼类资源极其丰富。不过,中国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指出,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和水资源大力开发利用背景下,森林覆盖率减少、过度捕捞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各方加强合作,落实责任,综合治理,共同致力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资源的保护,促进流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这方面的交流近年来一直在澜湄国家间开展。尤其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在强化资源环境监测、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推动渔政联合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中国已经为5个澜湄国家培训了680多名高级渔业技术和管理官员,培训主题涵盖综合水产养殖技术、内陆水域可持续利用、渔业发展和管理、渔业产业化发展等专题,学员大部分已成为本国技术骨干或行业领导,在各自国家的渔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马毅说,中国还与澜湄国家积极开展了“缅甸稻渔示范项目”“FAO老挝蓝色增长农业创新项目”“越南循环水养殖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等渔业合作项目,有效提升相关国家渔业科技水平。

在柬埔寨渔业局局长英格·察桑看来,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很有必要。他说,仅2017年以来,柬埔寨就有229人次参加了中国政府资助的水产养殖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课程17项。柬埔寨86%的国土面积位于湄公河流域内,渔业是柬埔寨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并且水产养殖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在由内陆渔业、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组成的柬埔寨渔业中,水产养殖已占到2017年渔业产量的24.24%。

英格·察桑希望,在澜湄合作机制下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借鉴世界水产养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引进绿色、现代的水产养殖新模式,更加可持续利用柬埔寨境内丰富的淡水资源,加快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不少与会代表和英格·察桑有相同的感受,认为中国在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澜湄各国开展渔业生产合作,可提升彼此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惠及沿岸民众福祉。

“比如中国稻渔综合种养就符合现代绿色渔业的发展理念,大量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说,在当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就是实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泰国渔业局高级渔业专家布松·斯科察瑞汉告诉记者,近些年泰国也开展一些渔民捕捞培训、过鱼设施作用研究、渔民家庭调查研究、湄公河主干区域鱼苗存量丰富度调查等。澜湄国家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上的合作可以尝试从类似的科学研究方面着手,以此不断推动、丰富其他合作内容。

马毅还表示,长江与澜沧江—湄公河均属于世界级河流,两者在大河流域治理、水生生物保护方面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也有很多成功可借鉴的经验。中方愿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一起开展系列合作,分享中国政府在内陆流域生物资源保护方面的经验,总结前期澜湄合作交流成果,探讨下一步保护和管理的合作构想,共同促进澜湄国家在水生生物保护、资源环境监测、渔政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合作。

湄公河委员会环境管理司渔业管理专家皮塔雅拉·素拉谭娜期待,澜湄各国以环境上无退化、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和技术上适当的合作方式,管理好、推动好流域渔业。(完)

(来源:新华社)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