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
关闭

中华时报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之实践与理论渊源探析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侨务工作涉及其中的很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熟悉侨务工作、了解侨务工作,对侨务工作有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直接体现在对侨务工作的相关论述与指示之中,也间接体现在关于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文化工作、外交工作、群团工作等与侨务工作相关的论述之中,明确了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题,明确了“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明确了“三有利”的新时代侨务工作原则,明确并高度肯定了海外侨胞的地位作用,明确了“大侨务”的新时代侨务工作格局,明确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侨务工作重点,明确了“贴心人”“实干家”的侨务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等等。

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深远的理论渊源。但是,目前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探讨还不多。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与理论渊源进行粗略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形成于丰富的侨务工作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传统侨乡福建工作17年多,在重要侨乡浙江和新侨集中地上海主政5年,在改革、开放、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侨乡的工作实践使习近平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特点、传统、优势、地位、作用,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定位、举措等有着深刻认识,成为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重要实践来源和理论探索渊源。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等侨乡理论探索、实践思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侨务工作紧密相关。1995年,习近平同志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的 《“大侨务”观念的确立》,对华侨华人的优势和新形势对侨务工作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三有利”的侨务工作原则和“大侨务”工作的基本要求。2000年,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为福建省省长,就于5月、10月两次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说:“我到福建16年,工作中都有一个‘侨’字,也可以说从事了侨务工作16年。改革开放为侨乡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难逢的机遇,经过侨乡人民的艰苦奋斗,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的海外华侨爱国爱乡,凝聚力很强,寻根意识浓厚,不忘造福家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为福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基于侨乡“侨”的优势、发挥“侨”的作用推进福建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习近平同志才会“遇到有代表性的华侨、华人回乡……再忙也要挤时间接见看望,交流意见和看法,促成了不少在全国、全省都有影响的大项目。”在福建工作期间,凭借侨乡的天时、地利、人和,习近平同志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积极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努力打好“侨牌”,多次率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在异邦他乡开展经贸活动和科技、文化交流,介绍改革开放政策,为海外华侨华人传递乡情与友谊,坚定了他们回祖国投资兴业的决心与信心。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侨务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浙江省既是老侨乡,也是新侨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籍海外侨胞特点鲜明、活力十足,在商贸、中餐、物流等领域显现出强大实力,海外浙商的成长十分迅速。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对侨务工作更加重视,提出“要紧密结合浙江侨情和侨务工作实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侨工作方面的五个关系,即侨务工作为浙江发展大局服务与为侨服务的关系;国内侨务工作与国外侨务工作的关系;立足浙江籍侨胞与面向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关系;侨务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调动涉侨部门积极性与发挥侨务部门职能作用的关系。”处理好涉侨工作的这五个关系,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大侨务”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上海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习近平同志关注侨务工作,重视发挥侨商的作用,要求上海市侨商会“秉承‘诚信、团结、创新、共赢’的宗旨,广泛联系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资者,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有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的商会,为推动上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贡献。”

在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参加侨界有关活动,并作出重要指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侨务工作,提出了意义深远的“根”“魂”“梦”的著名论断,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深入思考华侨华人与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与新时代中国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明确了新时代侨务工作的主线与方向,是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理论基石。

二、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形成于深厚的华侨历史与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华侨华人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华侨华人传承的优秀传统、华侨华人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参加相关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次讲话中充分肯定海外侨胞对中国和住在国建设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侨华人历史的了解,来自于他对华侨华人研究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来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期间多次参加华侨华人研究活动,为多部相关论著、书籍撰写序言、前言。包括参加黄乃裳开垦“新福州”九十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并讲话(1991年11月5日)、《华侨历史论丛第八辑》前言(1995年12月)、《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序(1999年9月)、出席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并致词(1999年9月5日)、《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纪念特刊》序(1999年9月)、《浓浓赤子情》序言(2002年8月)、致美国福建公所成立十三周年的贺信(2003年2月27日)、致美国福建同乡会成立63周年的贺信(2005年4月16日)等等。习近平同志高度肯定华侨华人在历史上的贡献,概括他们与祖(籍)国千丝万缕的关系,提出“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全世界华侨华人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始终与祖国同步发展,始终是祖国革命、建设的重要力量。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但广大华侨华人无论身处何地,总丢不掉深深的中国情,忘不了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即使几代人在海外,还是忘却不了他们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缘。”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侨华人历史的这种认识不是一时之辞,而是贯穿在他的侨务论述的始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说:“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

长期在侨乡的工作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侨华人历史中的代表性人物非常熟悉。在2014年10月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我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对陈嘉庚先生为祖国特别是为家乡福建作出的贡献有切身感受。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黄乃裳是东南亚的知名侨领,20世纪初,他率领福州乡亲下南洋,在马来亚砂捞越进行开垦,为居住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同志1991年在担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期间,曾出席黄乃裳开垦“新福州”90周年纪念活动,称赞“黄乃裳先生不愧为华侨的楷模,他代表着华侨的大多数,他的品德是华侨中最宝贵的财富。黄乃裳先生是华侨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正是因为对陈嘉庚先生、黄乃裳先生的深入了解,才能高度凝练、准确科学地概括出陈嘉庚先生、黄乃裳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并赋予华侨华人历史传统以新的时代意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长河中深刻洞悉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提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相联的情感之源、精神纽带。中华文化基因在海外侨胞中代代相传,牢固了中华文化认同,维系着中华民族认同,也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团结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熟悉华侨华人的贡献史,也了解华侨华人的奋斗史、苦难史。在19世纪中叶开始盛行的“猪仔贸易”大潮中,很多人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开启在异国他乡的生存与奋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美国,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深情地说:“今年是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150周年。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这条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

三、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是对党的侨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和侨情的准确把握,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确立起来的,是对党和国家侨务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侨务领域的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在探索中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海外侨情的特点,将侨务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我国对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解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明确提出取消双重国籍,号召广大侨胞要团结起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遵守居住国法律、实现华侨与当地民族的团结,强调要办好侨校和侨报、在国外开展侨务工作要讲究策略等重要思想,确定了我国开展侨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奠定了党和国家侨务理论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侨务政策不断完善,侨务理论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这一新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海外侨胞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的著名论断,把发挥几千万海外侨胞的作用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把握大发展的机遇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展侨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昌盛所做的巨大贡献,强调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要在爱国的旗帜下团结最广泛的海外侨胞。胡锦涛同志强调几千万海外侨胞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四个重要作用”的科学论断,强调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侨务工作的论述充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侨务工作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积极推进落实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并紧密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和侨情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侨务”观念、“三有利”的侨务工作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发展大势,鲜明提出了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题、“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极大地拓展了侨务工作领域,开拓了中国特色侨务理论新境界。

研究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渊源,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同志从事侨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早在1979年,习近平就曾到过当时隶属广东的海南,习仲勋在广东主持工作。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特别谈及这段往事。1979年寒假,习近平来到广东,随父亲到海南陪同叶剑英同志调研,其中视察的一个重要日程就是万宁兴隆华侨农场。

习仲勋主政广东,开启了经济特区建设和广东开放的大门。1979年习仲勋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广东省的发展应针对其特色地理位置,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鉴于港澳地区对广东省的影响以及台海军事对峙态势的变化,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建立“贸易合作区”,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这个提议最后促成了邓小平要求广东大胆实验,创办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杀出一条血路来”。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也是牢牢把握华侨华人的资源优势,身体力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华侨来广东考察,在一次外经贸会议上,习仲勋直率地说:“现在,人们都说你们来祖国投资,第一是爱国,第二才是赚钱。此话不对,你们实际上第一是赚钱,第二才是爱国,不赚钱你们爱什么国。”那些华侨就笑了:“习书记讲得对,我们来投资,当然有爱国心,但是不赚钱,谁来呀。”习近平同志在1995年也提出了侨务工作“三有利”的原则,这种共赢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四、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形成于对国内外大势的深刻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遍布世界的华侨华人是中国与世界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重要创新,就是重视华侨华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他强调:“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繁荣发展的正能量。广大海外侨胞要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为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开展多渠道民间外交,为各国人民直接接触搭建更多平台、为增进相互了解提供更多信息来源,这样才能让中外友好扎根双方人民心田、溶进双方人民血液。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期间的各种场合,总把华侨华人放到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讲述。比如,在出访马来西亚时,强调“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之一。几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艰苦创业,繁衍发展,为马来西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种族和睦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刚果共和国议会演讲时,习近平讲述了3位受灾华侨冒着特大暴雨奋力营救刚果邻居的故事:“2012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郊区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但当他们发现邻居对险情还毫无察觉时,又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快被淹没的房屋边,奋力扒开屋顶,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他们的义举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在出访智利时在当地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中智两国人民素有相知相亲的传统,特别是“2015年智利北部发生严重洪灾,中国第一时间向智方伸出援手,广大旅居智利的华侨华人也纷纷解囊相助,智方积极营救受困中国公民,体现了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国内出席侨界的有关活动,还是在出访期间与当地华侨华人代表见面,总是鼓励华侨华人遵守当地法律,积极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外友谊,等等,展现了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世界视野、共赢理念。

五、结语

从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的四个方面渊源来看,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从时间节点上包括两部分: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和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期间有关侨务工作的讲话、文稿等,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深入思考;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侨务工作、华侨华人地位作用等的重要论述、指示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只包括担任总书记之后的相关论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历史上看,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毛泽东同志担任党的主席之后的重要论述,也包括他在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只有进入新时代以后的思想,而是对新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不能机械地把习近平早期思想进行割裂。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很多探索与思考,对指导全国各个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之江新语》的有关论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等,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样,习近平侨务工作论述产生于侨乡、探索于侨乡、发展于新时代,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侨史研究专家学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其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侨务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学习领会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助于学界和侨界的学习与思考。(来源: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公众号)